西貢海藝術節 — 以藝術保存西貢小島的記憶

今年藝術節以「再島序」作副題,為橫跨3年的藝術節揭開序幕。

12.2022Feature

採訪、撰文:許莉霞 ╱攝影:許莉霞、Jonathan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早前落幕,藝術愛好者若然錯過了,不妨參與港版「瀨戶內」跳島遊,說的是近來開幕的「西貢海藝術節」。「西貢海」是指什麼地方?指的是西貢對出的海域,當中包括多個島嶼,不少還被納入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景點。

藝術家在構思作品前,有2日1夜的島嶼體驗營。

西貢海藝術節,是早年鹽田梓藝術節的延續,依舊以鹽田梓為中心,再跨越橋咀洲、滘西洲和糧船灣,讓大家一嘗香港少有的跳島藝術之旅。鹽田梓本來是荒廢了的村落,近年憑藉村民的努力逐步活化。藉着藝術節的推廣,有望進一步推動小島保育,並把保育工作延展至更多偏遠的小島村落。

上屆鹽田梓藝術節展覽的作品至今還放置在島上。

跳島藝術節的形成

西貢海藝術節其實是為期三年的藝術計劃,並以「再島嶼 Joy Again, Isle」 為策展主題,希望遊人從島嶼出發,跟不同的人和故事相遇。策展人兼一口設計工作室(Onebite)負責人張國麟(Alan)表示:「藝術節以『西貢海』命名,跟『再島聚』是相輔相成的,讓人認識西貢有海也有島嶼。」第一年會先以鹽田梓及橋咀洲作起點,以藝術創作為主軸,配合導賞團及活動,讓遊人從嶄新角度探索小島。現時有6組藝術品設置於鹽田梓,另外3組擺放在橋咀洲。藝術家與村民協作,以藝術作品反映在地生活故事及自然環境。

藝術節大使的培訓包括鹽田梓深度遊。

Onebite 於2022年3月中得悉獲旅遊事務署選中為策展單位後,便馬不停蹄開展籌備。原本對西貢島嶼不算十分熟悉的團隊,馬上找來鹽田梓村長、校長及原居民陳志明神父,還有素來對鹽田梓有研究的張兆和教授,聽他們細訴小島如何從2000年還是一片荒蕪,去到在有心人幫忙下,慢慢一磚一瓦地復修的故事。原來鹽田梓不但擁有香港碩果僅存的鹽田,更匯聚天主教和客家文化以及自然生態面貌於一身。同時,漁護署為他們安排生態課,介紹橋咀洲是擁1億多萬年歷史的遠古超級火山遺址,至今仍有多種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岩山。團隊猶如海綿般吸收知識,然後製定主題,再找尋合適的藝術家,為他們預備2日1夜的島嶼遊以醞釀作品。及後,他們再與村民交流,挖掘更深入的故事製成作品。

作品《日光下的月影》以竹籐製成了不同形態的月亮。

由於團隊欣賞「街坊帶路」以街坊作導賞員,因此找來他們籌辦導賞團。 Alan緩緩說:「街坊才會最熟悉和最愛那個地方,介紹起來跟一般導賞員是不同的。」「街坊帶路」還特地找來當地村民做口述歷史,製成過萬字的資料本予導賞員,以作更詳細的導賞。另外,團隊也招募了大量藝術節大使,他們盼望來幫忙的人,都能有所得着,所以特別安排培訓。他們希望合作是跨年度的,以栽培熱愛藝術或大自然的人士,完成這個藝術節後,大使能與來年藝術家協作,以參與藝術節的經驗共同製作新的藝術品。

跨越重重難關

要成就本地首個跳島遊,當中要跨越的難關可不少。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安排街渡進行跳島遊。當他們要找跳島船時,不停思索要找哪些船家?又要提供多少船?商討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由團隊自行籌備跳島安排,遊客需預先到官方網站預訂每日限量的獨家跳島街渡體驗。其他自行前往的遊人,則需在島上登記,而非如過往在西貢碼頭登記,以免造成混亂。

藝術品《「鹽」下乘涼》,在鹽場旁濕地,建造了讓人乘涼的休憩空間。

另一大挑戰,是在島上裝置藝術品。比方說,於河道中狹窄的玉帶橋上,建立直徑與橋寬相等,以鏡條環組成的大球體作品《漂浮氣泡》。藝術家設計作品後,由承辦商安裝作品。但麻煩的地方是潮退時船過不去,潮漲時又安裝不到作品。幸運地承辦商老闆是長洲人熟水性,懂得察看潮漲退安排工作。而由於橋周邊的水位不是很深,師傅還需涉水拖小船到橋邊,先搭竹棚架,之後才把大球體逐步裝嵌和組裝。Alan說:「裝置這作品其實挺有趣,當大自然給你限制時,就要思考怎樣跟它斡旋。」

部分藝術品邀請了公眾共同製作。

以藝術切入推動保育

花這麼多功夫,其實就是想更多人認識、注意這些偏遠的小島,令村落文化讓人記得,再傳遞開去,以藝術切入推動保育。Alan希望故事能吸引到有心人士出錢或出力,協助活化島嶼,他更期待第二年帶人遊覽滘西村和糧船灣。糧船灣的狀態恍似10 年前的鹽田梓,糧船灣東丫的村長已不在那裏居住,村落都荒廢了。經藝術節推廣,政府見到市民或遊客對那兒有興趣,可能就會撥款資助提供基建。Alan解釋:「真正活化是要有很多人協力的,包括以前的村民和有心的團體,我們希望藉藝術節令多些人關注小島,從而踏出第一步。」

藝術品《漂浮氣泡》透過折射橋面不同角度,展示從前村民建橋所遇的艱辛。

同時,他期望在疫情還未全面放寬時,大家都能來享受一下,「始終這幾年大家都壓抑了很久,或許能在大自然中得到療癒。」他更期待明年舉辦涵蓋四島的跳島遊,雖然這對團隊是更大的挑戰,但相信能給予大家更難忘的體驗。

策展人張國麟(Alan),介紹是次藝術節還設有多元化活動,如音樂與舞蹈表演、獨木舟遊、島嶼解迷歷奇體驗等。

從藝術作品     認識小島背後故事

回憶的味道(Taste of Memory)

鹽田梓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而藝術家黎慧儀居住在荔枝窩,也認識了很多客家女性。在一次做口述歷史時,一個客家女人的說話很觸動她:「做鹽田梓女人好辛苦的……」,當中語氣流露出客家女人的辛酸與無奈,驅使她重新梳理過去多年耳聞目睹的客家女性故事,製作了 《回憶的味道》錄像裝置及文本作品,呈現客家女人由出生到成為人母的一生。

黎慧儀訪問了多個鹽田梓客家女性,再以多媒體方式梳理她們的生活記憶。錄像裝置分為8個部分,包括「點燈」訴說客家女性一出世的待遇就與男性有所不同,例如男性可點燈,但她們不能;「位置」則訴說在男性出門讀書時,她們除了要把家務處理妥當,更要下田耕作。


信奉天主教的鹽田梓村,原來是天主教早期在本地主要的傳教地區,島上具標誌性的聖若瑟天主教堂更於201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村落還保留不少供教徒踱步默想、猶如迷宮的明陣。藝術家郭達麟跟墓藝師學習砌磚,砌出手狀的明陣,象徵一切都掌握在上帝的手裏。郭達麟說:「以前村民會歡迎同伴由碼頭回來,這雙手還象徵迎接坐船歸來的人。」

作品位處原居民陳志明神父所倡議的「大自然修和之路」中的其中一個地點,希望藉着欣賞大自然,讓人修復自身與大自然及天主之間的關係。手掌明陣以曲線延伸,人們一邊沿着走一邊默想,走進自己的內心。另外,藝術家還特地在明陣裏挖下8個小洞,並提供長桿,讓明陣同時化身迷你哥爾夫球場,增添裝置的趣味性。

大菠蘿遊(The Grand Pineapple Bun Tour)

沿着橋咀洲唯一貫穿南北的行山徑走,每隔5-10分鐘,會看見地上放置了不同形貌的陶瓷作品,有菠蘿包薯蛋人、地衣婆婆、大山怪等。原來卡通化的陶瓷背後,蘊藏小島的地質、自然特色故事。這是插畫師貓珊與聖雅各福群會「藝想」(智障及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的陶藝創作平台)共同協作的作品。他們結合橋咀洲的標誌性地貌菠蘿包石(外貌像菠蘿包的火成岩和石英二長岩),與港人喜愛的傳統食品菠蘿包,製成「大菠蘿遊」10件藝術作品,並把每個故事繪製在地圖上,分享橫跨1億多萬年關於火山岩的香港生態故事。

貓珊分享道:「很多時戶外藝術節的重點,除了想大家看看藝術品,也想讓大家逛逛平時少去的地方,欣賞當地環境。」她自己常來橋咀洲游泳,當她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時,很多朋友都不相信香港有水質這麼清澈的海灘。其實最初是構想把10件藝術作品放在一起予遊人拍照,但貓珊轉念想到以尋寶形式,把人們帶到不常去的地方與大自然連繫,會是更好的想法。

海洋說(Ocean Says)

創作團隊Stickyline借用橋咀碼頭附近的空間,以幾何形式創作大型海螺金屬雕塑,運用中空的形態收集和放大海浪聲,讓大眾仔細聆聽,思考我們在大自然中的角色。團隊介紹說:「我們特意用鏡面製作,倒影反映天空及海洋,讓遊人更留意此處的自然景色。」另外,他們注意到岸上有些寄居蟹並非居住於海螺中,而是住在不同的人造物中,因此他們也盼望藉着海螺型裝置提醒人們要保護此處的生態。

*「西貢海藝術節」 由2022年開始,為期三年,詳情可參閱https://www.skhartsfestival.hk/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