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想天開╱鄺頌安

12.2022Column

另眼相看

若你身體有障礙,已婚,一天,記者對你擁有親密關係產生興趣,你猜,兩條必問的問題是什麼?

在輔導學網課中,師生討論到不同能力人士與親密關係之課題。因主流論述的影響,我們都容易戴上有色眼鏡,對自己「另眼相看」,要求甚高。舉例說,作為視障人士,難免需要「借眼一用」,從閱讀信件、尋找失物,到收看Youtube,均需要另一半協助。對此,我難免覺得有所虧欠,不得不發奮圖強。努力工作而少訴苦之餘,我亦跟對方「劃清界線」,洗衣拖地等無需細微觀察的家務,定要交我雙手包辦。太太曾「侵犯主權」,能夠少做一點的我反感不滿,要求她不要進入我的工作範圍。誠然,我當時未聽清內心聲音──能力等於價值,我欠缺了安全感!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治療師Kahler指出,每個人心中均有五個簡短卻時刻影響我們的劇本,每當我們思考、決定、行動,它們就自動播放,促使我們作出某些決定。那些劇本包括:要完美、要堅強、要快一點、要取悅別人、要努力。於是,或對人對己諸多要求 , 或掩藏內心感受,或耐性欠奉,或活在他人目光中,或難以放鬆……天天演出,卻不知自己是誰。
對生命困惑、對自身不滿已非小事。嚴重者更會跌入美國心理學家 Stephen Karpman所提出的「受害三角循環」──迎合他人時,自覺是拯救者;感到委屈時,自覺是受害者;怨氣爆發時,則變為加害者,在不知不覺間,透過言語、行為傷害他人。負面影響一如漣漪,逐步擴散!
回到文首的問題,記者遇上視障人士,九成會問:伴侶也是視障人士?對方家人有否反對?當然,這些提問也屬情理之中。但在受訪者講清講楚後,部分記者除了滿足於問出的童話故事,亦不忘補上一句:你真幸福!
「細心想想,這話豈非隱含一點惡意嗎?」網課導師問。不錯,就是說:視障人士乃關係中的弱者,需要另一半協助,得到垂青,實為萬幸。
不否認,好些時候,我需要太太出手相助,也認同伴侶需要彼此照顧。問題是,有否看扁自己?是否全然違背內心?
「你在這裡等吧!我進去買點東西,我一個去,更是快手快腳。」太太說。以往,為了做個好先生,我總要跟進去,幫忙拿點東西也好,不然,便認定自己無用。如今,我樂得站在店外,滑手機、覆訊息。日光還多麼溫暖呢!

逆想天開-作者相

鄺頌安

相信禱告,熱愛聆聽,國際教練協會認證精粹教練,十大再生勇士

電郵:chungonkwong@gmail.com

Youtube頻道:視無限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