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蒲台島建粉紅色小屋

馮生、馮太回到蒲台島親手興建一個粉紅色的家。

12.2022Feature

採訪、撰文、攝影:陳曉盈

蒲台島,是香港最南面的島嶼,離香港仔一小時船程。島上曾經有過千人居住,但因為生活艱難、出入不便,絕大多數的居民早已遷出市區,現時只剩下十數位居民,其中兩位是「回流」重建祖屋的馮建坤和馮太。

用祖屋剩下的磚頭搭建平台,加建帆布頂、餐桌,成為士多的一部分。

我在蒲台島出世

在蒲台島出世的馮建坤憶述,小時候父母在島上務農為生,在祖屋旁耕種、養豬,亦會到岸邊刮紫菜,收入微薄。在他6歲時,父母決定到市區工作賺錢,帶着他遷離蒲台島的祖屋到市區居住。「在求學階段,我每年都會回蒲台島過天后誕、暑假。雖然我會暈船浪,一上岸就嘔,但每次『回鄉』都很開心,因為可以跟親戚、朋友通山跑、游水,玩盡成個島。」但自從馮生開始踏出社會工作後,他就愈來愈少回蒲台島,由一年回來一、兩次,變成數年才回來一次,亦見證着祖屋變得愈來愈破舊。「曾經與親戚找裝修師傅來維修,但根本沒有師傅願意來到山旮旯地方整屋。」

在小屋四周的小花圃

2018年,颱風「山竹」橫掃香港,令市區出現嚴重水浸、塌樹、玻璃幕牆爆破等,而蒲台島更變得滿目瘡痍,馮生的祖屋亦逃不過「山竹」的破壞。「當時舅父致電給我,說祖屋已毀。那刻我很心痛,便決定結束內地的工作,回來蒲台島重建屋企。」

 

廢墟中重建祖屋

船仍未靠近碼頭,馮生已經看見幾代人居住過的祖屋被壓在大樹下,附近的地方亦已變成廢墟。馮生和太太用了多日來清理樹木、垃圾和瓦礫。「那時候都不知從何入手,垃圾燒得就燒,物件留得就留,只想快快清理現場後,再找裝修師傅進行重建。」雖然今次找到裝修師傅願意到蒲台島建屋,但因位置偏遠,出入及運送物資極不方便,大大耽誤工程進度。於是,馮生決定和太太一起親手建屋。「建屋過程相當困難,我們不可能隔日搭船入島起屋,於是決定在旁紮營、食罐頭。縱然日曬雨淋,但我們深信能捱得過的。」

馮太早上7時已在廚房為行山客準備食材。

從事印刷的馮生對建築、裝修毫無概念,要自己建屋談何容易呢?他笑言:自己都毫無頭緒,只靠昔日在內地建廠房、家裡裝修時監工的記憶,回想所需材料、工序等等,拼湊出建屋的概念。「自己買建材,再找船公司將一板板磚頭、水泥、鋼材由市區運到蒲台島。將材料吊落碼頭後,自己再逐一推入來。」由地基、牆身、屋頂,以至窗户,都是由馮生、馮太靠雙手完成的。馮生坦言:「建屋過程都是不斷摸索,錯了就拆過再做,總會做得成功的。即使不懂做亦盡力做,花點心思都可以將缺點變成優點。我們不懂批盪牆身,索性做得粗糙、有紋理,成為一種設計風格。」

位於碼頭旁的祖屋變成為粉紅色的小屋和士多,成為行山客的歇腳地點。

馮生和太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可以有瓦遮頭,成功建了兩層高的房子,牆身油上馮太挑選的粉紅色。「回蒲台島前一星期,我和太太正在沖繩旅行。看到一間粉紅色的屋,覺得好靚,便決定自己都要在蒲台島建一間粉紅色的小屋。」他們亦在小屋四週加設小花圃,種上不同顏色的花朵,成為夫婦二人的家園。

夫婦二人一起打理士多。

在島上開士多舖

馮生亦用建祖屋原有的磚頭,搭建成屋外對出的平台,又將舊時的豬欄改為小農地,與太太種菜、香蕉等等。最初重建祖屋是用來居住,後來想善用平台位置,便開始構思開士多舖。平台擺放了數組枱櫈,亦在小屋旁加建廚房。馮太每逢星期六、日早上7時開始煲糖水、涼茶、準備餐蛋麵食材,為行山客作好準備。但當天氣炎熱、風浪大、船期疏落的時候,都會影響人們來到蒲台島的意欲,直接影響士多的生意。「我沒有去計賺或蝕,只是想和太太在退休時能有點細藝。」馮生說。

 
昔日的豬欄成為小耕地。

開士多不是馮生重回蒲台島的目的,所以他在士多營業以外的日子,繼續美化和改善祖屋範圍的建築:小屋對出的平台由帆布頂改為石屎頂,小農地加高圍欄防止野豬走入,在屋外加建太陽能照明設施。夫婦閒時當然享受這個世外桃園的退休生活,養狗、耕作、行山、划獨木舟,靜靜地遠眺一望無際的海洋。「這裡真的很山旮旯,接近無水、無電、無網絡,真的很不適合居住。回想當初,村民知我回來起屋、居住,都感到詫異。但偏偏我們就是喜愛這裡的環境和生活,自自然然就會有毅力去克服重重障礙,投入這裡的生活。」馮生笑說。

因為蒲台島沒有電力供應,所以馮生為小屋加設太陽能發電設備。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