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漢釗牧師 — 找一片天空,留一處空白

孔牧師表示:「匠愛」取其國語諧音「障礙」,收容無依兒童、無人照顧的老人、更生人士、身心障礙者。

05.2021Feature

採訪、撰文:周淑屏 ╱ 攝影:Lap ╱ 部分相片來源:「匠愛家園」網站及FB專頁

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夫婦,租下台灣高雄岡山一間廢置的小學,以貨櫃屋打造「匠愛家園」。「匠愛」取其國語諧音「障礙」,收容無依兒童、無人照顧的老人、更生人士、身心障礙者,這以愛為名的共生家園,完全不靠政府補助,而是憑着生產冰棒、蛋捲、種菜自給自足。

孔牧師租下台灣高雄岡山一間廢置的小學,以貨櫃屋打造「匠愛家園」, 自給自足。圖為家園的一偶。

來到家園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有身心障礙的人,多是由家人送來的;第二種是失去家庭或不被社會接納的人,自己來這裡尋求一個家。來到這裡的人,匠愛會要求他們戒毒、戒酒、戒煙,目的是讓他們找到更有價值的生活,放下不良習慣。他們要每天上查經、情緒管理與學習讚美的早課及輔導課程,參加教會聚會,每天過有規律的生活,並要完成按照能力分配的工作,包括廚房、冰棒工廠、福利社、種植與打掃等。

匠愛家園不時舉辦活動,讓學員和社區人士一起玩樂。

由奇怪的夢開始

孔牧師生長於貧窮家庭,母親早年抱着襁褓中的女兒逃難到香港,但甫抵達香港卻被告知丈夫已於早一天意外死亡。面對突如其來的惡耗,他的母親唯有咬緊牙關,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若干年後,她再婚並生下孔牧師。母親為生活艱苦掙扎的故事深深影響孔牧師,令他常常思考為生活所逼的社會低下層人士如何尋找出路、改善生活的問題。

孔牧師18歲時在同事的邀請下開始上教會,並跟着短宣隊第一次來到台灣。當時,他看到敬拜中心的同工盡心盡力服事更新人士,雖然生活簡樸但心靈富足,令他萌生尋找自己嚮往的生活方式同時能活出信仰的可能性。

令他立定決心走上牧養之路的,是他在24歲時造了一個奇異的夢。夢中,有人問了他兩個問題:1.人游泳要怎樣才游得快? 2. 如何才會真正滿足?因為他不會游泳,所以答不知道。於是對方把答案告訴他:1.當你發現後面有鯊魚追趕,你就會游得很快。 2.人不是為「金錢」而活,金錢永遠不能滿足你。

這個夢被孔牧師演繹為使命有如鯊魚從後追趕,令他為更豐盛的生命起來行動。這個夢想亦令孔牧師在24歲時,毅然放下香港的一切,和當時還是女友的師母郭敏琪來到台灣,展開全職事奉的生涯。


老太太給他的家

初來台灣時,由於服務機構支付的津貼每星期只有500元台幣,假日時他倆需出外打工幫補生計,孔牧師幫人搬家,師母則在餐廳工作。當時二人的生活十分艱苦,有一次,孔牧師問妻子怎樣的物質生活她才會感到滿足,喜愛看電影的孔師母回答 : 「如果去看電影之前,不用先看看錢包中有多少錢,我就很滿足了。」

服事之初,孔牧師多是探訪和關懷社會邊緣者,例如吸毒、精神障礙者等。某天,他在社區的便利店中遇到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告訴他自己已50多歲的兒子有精神問題,而她自己已年邁且丈夫已過世,希望孔牧師夫婦能搬到他們家中同住,可以互相照應。因為房租、生活支出等重擔壓得牧師夫婦二人透不過氣來,於是他們應承了。日後,因為遇到不少流離失所需要幫助的人,令這老太太給他的家越住越多人。

當時有一個勞工局轉介的個案,這人經歷過20多次求職失敗孔牧師到他家探訪時,看到他家中的地上放滿酒瓶,才發現這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酗酒所致。因此孔牧師把他帶到家中一起住,以便24小時監視他,令他不再喝酒。

孔牧師對弱勢族群例如:身心障礙者、單親人士、孤兒、孤老、更生人士、戒毒者均有負擔,認為與其讓他們被專業人士輔導、照顧,不如和他們一起生活,給他們一個家和工作機會,令他們得以提升自我價值。由此,孔牧師開始籌劃為這些人建立一個更合適的家園。



孔漢釗牧師和郭敏琪師母在台灣創辦「匠愛家園」,經過一段艱難時期。

鹹蛋冰棒的奇蹟

孔牧師說:「匠愛的存在不是為了要聚集他們互相取暖、自怨自艾,而是要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打造一個彼此相愛的共生社區。」因為要向政府申請資源,必須是以幫助某一種單一受助人士為主,但孔牧師想幫助不同的人,所以沒有申請政府補助。

匠愛家園是租用一間廢置的小學建立的,成立之初相當克難,他們用廢棄家具、貨櫃屋建造居所,靠販賣二手商品、衣物及教會捐獻度日,後來得到附近民眾捐贈麵包、白米,學校也送來剩餘的營養午餐、水果。在艱苦經營一年後,卻迎來了改變的契機。當時,他們要出售校舍的舊桌椅換取微薄金錢,有一個來買桌椅的人說因為經營家族的冰棒生意要花不少時間、心力,而且賺錢不多,提議將家族經營的冰棒品牌、技術、機器全部送給匠愛家園。

由匠愛家園生產的冰棒。
匠愛家園生產的冰棒。

雖然說是送的,但搬運、建立廠房、工廠設備、添置冷凍櫃、貨車,最少得用上二、三十萬台幣,這筆錢去哪裡找?接收冰棒廠房經營下去,橫看豎看都是一種狂想和不可能的任務,而且他當時沒有台灣身分證,不能到銀行貸款。在危急存亡之際,他找到與他一起打拼的傳道人,願意以自己名義向銀行借30多萬元,令他得以度過難關。

然而,單是建立廠房和買設備,已花掉大半的錢,餘下的約十萬元怎樣讓工廠和家園得以運作下去呢?孔牧師只好懷着破釜沈舟的精神,加上發揮奇思妙想,將危機化為轉機。原本那品牌的冰棒為了迎合台灣早年貧窮階層的需要,以「吃得飽的冰棒」為賣點,冰棒中更有麵粉的成分,但是這賣點早已不合時宜,反而成了品牌的包袱。孔牧師和同工發揮奇想意念和創新精神,去蕪存青,成功研發出核仁鹹蛋黃、鳳梨牛奶、甘蔗冰棒,推出後大受歡迎,定單不斷。

一年後,匠愛家園冰棒工廠的營業額,比原本那間品牌經營時還高,他們還清了債務,家人也不必再吃學校營養午餐的剩菜剩飯,能到菜市場買新鮮食材做飯了。匠愛家園的冰棒平均一天可以產出4,000支、員工一星期工作3、4天,工廠的收入勉強可以應付匠愛家園的部分開支。


媽媽製作的蛋卷

不久,又有人送來製蛋卷機器,勇於接受挑戰的孔牧師也照單全收。他想起當年母親到香港後無依無靠又帶着孩子,根本無法到工廠上班,後來經友人介紹學會做蛋捲手藝,便一邊背着孩子一邊賣蛋捲,一做就是50年。於是孔牧師把媽媽請來台灣,將她畢生手藝與配方教導這裡的學員,令好味道代代相傳。他們更研發出白芝麻椰絲、海苔芥末、甜羅勒、台灣紅藜麥、咖啡等多種口味。之後,孔牧思再發揮奇思妙想,在匠愛家園中建立了魚菜共生區、匠人窯烤區和匠人咖啡館。

魚菜共生是結合水產養殖以及水耕栽培的魚與蔬菜共生循環系統,其原理為「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無毒環保作用,整個過程不需農藥,達至無污染的效果。匠愛家園出產的羅勒蛋卷的材料羅勒、大家吃的菜和烤魚也由此而來。

結合孔漢釗母親的手藝和配方的「孔媽媽港式蛋捲」。

匠人窯烤區的源起是家園同工於2015年認識了廖春英老師,老師曾帶領許多人共同協力打造烤出美味麵包的土窯和野地廚房。她帶領學員打造出獨一無二的「五餅二魚窯」,透過水、沙子、黏土和稻草的完美結合,建構出堅固耐用的土窯。土窯可以製作美味的薄餅、烤雞、烤魚、麵包,供來訪的朋友享用。

另外,曾於2014 年世界盃咖啡烘焙大賽取得冠軍、揚名國際的賴昱權老師,在認識到匠愛家園的工作後,便帶同他的團隊來到匠愛家園親自指導學員咖啡沖泡技巧及知識,匠人咖啡館由此成立,令來到的朋友享受到美味的咖啡。

匠人窯烤區的土窯可以製作美味的薄餅、烤雞、烤魚、麵包供來訪的朋友 享用。

給絕望的人希望

孔牧師的奇想,除了發揮在家園的產品創意之上,也發揮在幫助家園中的「家人」,為絕望的人帶來希望之上。他給我們講一個住在這裡的一個伯伯的故事,這個伯伯多年前和妻子一起喝鹽酸自殺,他的太太傷重死亡,而倖存的他內臟全腐爛了。之後,他的女兒沒有來看過他,而他在病情穩定後又再自殺,如此經歷了三度自殺不遂,他已經對人生絕望,找不到生存意義。

伯伯食道以下的所有器官全灼傷了,每天也過得很辛苦,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孔牧師感到很難和他講信仰,常常苦思可以為他做甚麼。有一天,孔牧師忽然想到要為伯伯完成一個心願,於是問他想做什麼。伯伯說他想去釣魚,但是這個24小時要靠機器輸送營養液維生、全身不能動的伯伯,可以怎樣為他找到地方去釣魚呢?

匠愛家園目前有超過80人共同生活,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

 

幾經辛苦,牧師在台南找到一個有無障礙設施的釣蝦場,由其他人支撐釣杆釣蝦,而伯伯僅以手輕觸魚杆,旁邊有人為他輸入營養液,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畫面,達成了伯伯的願望。之後,這個伯伯沒有再自殺,還想要做食道重建手術,令自己可以好好活下去。而從沒來探過他的女兒最近也出現了,孔牧師告訴她 :「你的父親本來沒有家人照顧,但來到了這個家,有一個人成了他的『家人』,肯無償照顧他。那是一個患了抑鬱症和有酗酒問題的病患,之前在他坐牢時他的父母死了,痛失雙親、後悔莫及的他,甘心無償地24小時照顧你的父親。」伯伯的女兒聽了大受感動。

 

魚菜共生區

匠愛家園目前有超過80人共同生活,這一群過去被標籤為弱勢者的人,在家園中都有工作,從廚房、冰棒工廠、福利社、田園種植到打掃環境各司其職,就算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也會被安排做燒柴火、看鍋爐的工作,讓他們獲得被肯定、有自我價值的生活。每人還能獲得合理的薪資報酬,每周依工作表現領取家園專屬點券代幣,用來喝匠人咖啡或上福利社購買生活用品、衣物,透過工作賺取自己的生活費,找回了自我價值,更與其他家人彼此扶持照顧,匠愛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

匠愛家園,既是孔牧師和同工發揮奇思妙想、無限創意的一片天空, 也為來到這裡的人留一處空白,讓他們尋回自我,重新思考身心靈的需要。


匠人咖啡館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