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21 • Feature
採訪、撰文:陳曉盈 ╱ 攝影:Mak Mak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追求理想生活不是只用口說,也不是只羨慕別人,而是向他們學習,慢慢實踐理想,變成真的生活。」十年前,周思中(阿周) 和太太李俊妮(Jenny) 及一班參與守護菜園村運動的青年成立「生活館」,希望透過農業,默默耕耘,以自己雙手解決生活所需,出產本港蔬菜,讓更多人品嚐到香港農產品和認識土地的價值。近年,阿周、Jenny與好友洪曉嫻(Kitty) 都相繼成為父母,他們成立「生活Kids Club」,希望讓下一代對香港土地有多點認識和關懷,視土地為自己的根源,在大自然中得到力量,健康成長。
十年前,阿周、Jenny和一班青年走在社運最前線,希望可以抗衡高鐵,守護菜園村,捍衛香港的農地。可惜他們敵不過高牆,菜園村最終也被清拆。「我們由憤怒、不服氣,繼而知道自己不可再停留在抗議、不滿之中。既然我們不喜歡這個城市的規劃和發展方向,那就要親自實踐自己理想的生活。」於是,阿周便和Jenny、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在八鄉謝屋村租了農地,成立生活館,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
「因為農村有城市人所謂的『不便』,因此村民更懂得運用知識和技能,鄰里之間互相守望,一手一腳建立自己的家園、農場。我很羨慕他們那股強大的力量,於是決定向他們學習,希望自己也可以慢慢成為有能力的人。」但對從沒接觸過鋤頭的阿周和一班青年來說,可以從何入手耕種呢?慶幸他們在菜園村認識了一位農夫,更視他為師傅,他教曉他們很多耕種和農務管理知識。阿周表示,農務是全方位學習,由泥土、播種、栽種、收成、出售、客源,全部都需要不斷嘗試才能明白箇中的技巧。「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不斷摸索,一邊犯錯一邊學習。即使面對一百個困難和錯誤,我們卻學到一百個解決方法。」
農夫一職是阿周一生中做了最長時間的工作,當中充滿着刺激、挑戰,他從不感到厭倦。「農夫每天既要照顧農作物,又要管理農地輪耕和分銷農產品。同時,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突如其來的昆蟲、野豬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時,更讓自己學習解決及預防問題,每天都有新的任務去挑戰,是多麼的有趣!」
阿周和生活館一班農夫每天默默耕耘打理農田,就是希望能養出好土壤,配合有機耕種,將最新鮮、最健康的本地蔬菜送到消費者手上。消費者不是只用口説「支持本地農業」,而是實實在在購買,才能支持農夫,讓他們能繼續打理農地,繼續種出本地蔬果予消費者,有着持久和穩定的循環關係。生活館成立至今,一直都為客人提供新鮮的蔬菜包。近年,生活館亦與不同小店合作出售蔬菜,希望讓更多人品嚐本地有機蔬菜,感受到他們辛勤得來的成果,改變對本地蔬果的誤解。「其實很多人未食過,亦不懂何謂新鮮菜。他們會以蔬菜的產地、包裝、銷售點作為品質的指標。他們以為大型超市的蔬菜總比街邊阿婆賣的好,但事實上阿婆賣的菜卻是最新鮮,剛從田裏摘出來的,反被認為是下欄菜。」阿周表示,雖然自己做了十年農夫,但卻是農夫一行中的幼苗,缺乏前輩們的經驗和自信。他坦言,很多消費者不懂得尊重農夫,甚至認為耕田是落後、低下的工作。因此,生活館除了出產農作物讓消費者認同本地農業之外,更在2014年起舉辦「有種電影節」,與不同團體合作,播放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與農業相關的電影,喚起觀眾對食物和農業議題的關注,探討生活和生命最根本的意義。2019年更成立Kids Club,讓小朋友也能感受到農田帶來的力量。
阿周和太太Jenny成為父母後,開始思考如何在工作同時可以照顧小孩,更讓小孩能在自由環境中探索世界,因此與好友Kitty萌生成立Kids Club的念頭,透過不同親子農務活動啟發家長和小朋友對大自然和土地的關懷。
Kitty憶述,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八鄉覓地,輾轉之下找到在清潭路一塊被丟空數十年的農地。當時Kitty看到四周充滿泥濘、積水和雜草,還有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屋,對成立Kids Club的可能性深感懷疑。但對阿周和Jenny來說,這地充滿生機和挑戰,水源充足,是種米的好地方、客家小屋復修後也很適合作親子教育中心之用。於是,他們決定租用此地,親自將一磚一瓦、砂石英泥搬入農地,自己抽走積水、淤泥、翻土,再聘請專門復修客家屋的師傅復修小屋,希望將這土地變回數十年前的樣子,繼續出產農產品,為小朋友締造與自然共融的成長環境。
Kids Club以大自然為教室,透過親子種米、鹽滷豆腐等食農教育活動,讓大人和孩子一起體驗「從農田至餐桌」的過程。以稻米活動為例,參加家庭會由插秧開始,學習種植稻米、收割、打榖,認識稻米的生產過程。Kitty表示,因種米過程長達5個月,因此有部分家長在報名前已擔心自己和孩子未能履行種植承諾。但當他們一來到Kids Club,就會被山谷、農田包圍的感覺消除憂慮,孩子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到好奇,也自自然然投入農場的活動。Kitty表示,小朋友在過程中因為看到昆蟲產卵而認識了生態孕育,亦會因為看到磚頭而建起自己的小基地,這全是小孩子自由發掘和發揮的得着,大人不必事事指令。Kitty憶述,有一次稻米早已被雀鳥食光,剩下稻草,於是她準備向小朋友說一番大人眼中的「大道理」,讓小朋友明白種植都有失收的時候,不用灰心,餘下的稻草等阿周和其他農夫收割就可以。但在小朋友沒有理會Kitty的大道理,繼續開開心心收割稻草。「大人眼中的成果是稻米,但小朋友眼中稻草已是成果,更能讓他們發揮使用鐮刀的能力,這才是最大的滿足。若果我當刻真的阻止他們割稻草,就是破滅了他們的滿足感。」
Kids Club開辦半年多後,先後面對反修例運動和疫症肆虐,作為昔日走在社會運動最前線的青年,阿周、Jenny、Kitty更反思自己可以為社會、為下一代做甚麼。他們選擇發聲,但同時繼續努力在田裡耕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能力,照料香港的泥土,為香港人提供本地蔬菜,讓孩子們在香港的土地上找到自由的空間和空氣。「我們不知是否成功,但漸漸聚了一班同路人一起播下種子,總有一天會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