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重義╱何重恩

04.2023Column

「這麼近、那麼遠」的長幼共融

有人說長幼共融是對應年齡群「這麼近、那麽遠」的一種社會服務概念,我卻認為與其說是一種概念,不如視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改善,不應只是一套社會學的技術措詞,也不能只依靠形式上多辦一些長者與年輕人一起的活動,便相信已達致長幼共融,而是應該找出突破年齡界限、促使社會和諧、建立長遠推動長幼共融的目標,才是長遠策略。

如果我們從這個目標出發,換句話說我們就是假設了長者和年輕人的關係並不和諧,所以我們要動用社會資源去修補這種並不和諧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有這假設呢?可能這是基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體會,例如我們在家庭關係中,往往發現父母子女的相處愈來愈困難;在職場上,幾代人的觀點與角度,都有着一種矛盾。「長」、「幼」彷彿兩大陣營,不斷互相排斥,但這種排斥,也存在一種很微妙的互動。說到底長者都曾經年輕過,年輕人心裏亦會明白,自己也總有變老的一天。因此,這種年齡隔膜,就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時空交錯,縱使今天我已經年紀老邁,但也可以灑脫地說一句:「朋友,他朝君體也相同」……
在家庭組合中,長幼之間的關係就更複雜了,因為中間還有一種叫做「親情」的,親情往往可以凌駕在人與人之間任何一種矛盾之上。你我在呱呱墮地之前,基本上是毫無選擇權,作為父母,充其量只能選擇生與不生, 至於帶誰不帶誰來到這個世界,是不能預先睇辦的,作為子女更加毫無選擇權,所以若這種親情當中出現了破裂,這種上天的配對行為,就會變成冤家製造商,條款更是貨物出門恕不退換。
家人既然無得揀,何不面對現實,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兄弟姊妹、父母叔伯的關係已成事實,唯有轉變態度,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好過一點。共「融」的前題是共「溶」,溶入和融入有時能通用,但想深一層,「融和」更為重要,故此長幼共融,由家人開始,學習凡事易地而處,長輩想想當年,年輕人嘗試感受長者的需要,世界自然變得更美。
近期參與了一些推動長幼共融的義務工作,切入點是樂齡學員與中學生一起上課、一齊學習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應用技巧。原來年輕人在角色互換、變成一個小老師的時候,那種化學作用就出現了,共融的前題是要投入,如能找到一些能共通互動的題目,投入就是開啟共融的鑰匙。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何重恩

資深傳媒人、第四屆香港傑出義工、前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委員、前義工服務推廣及宣傳小組召集人、路進會副主席、香港傑出義工會執委。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