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23 • Feature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陳曉盈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郊區,我們很容易察覺到存在於環境中不同的聲音,例如風聲、鳥鳴、流水聲等,但場景換了城市,環境聲音往往被人忽略,似乎失去了當中的價值。然而,有一個年輕人王梓健(Peter),於兩年前成立香港城巿聲音紀錄計劃(WAVINCITY),專門記錄香港城市裡的聲音,放上網讓人免費聆聽,或以低廉的價錢付費使用。
現正就讀演藝學院聲音設計四年級的Peter小時候喜歡夾Band玩音樂,從而接觸劇場藝術,對舞台音響(Stage Sound)特別感興趣,之後報讀了演藝學院的聲音設計課程,學習音響製作工程(Sound Engineer)。但他為什麼又會走去記錄城市聲音呢?原來當中有其實際需要和感情因素。
據Peter 表示,設立WAVINCITY有兩個原因 — 因為音響製作上需要尋找香港的城市聲音,但在網上只能找到零碎且質素差的片段,於是便索性自己錄製;另外,他看見香港這幾年的變化很大,很多事物都隨時代變更而消失,包括聲音,他想好好捕捉和保留這些屬於香港的珍貴片段。他的專長是音響製作,於是便有記錄香港城市聲音的想法,於2021年成立了WAVINCITY。
WAVINCITY內的錄音片段,從錄音、後期製作,以至平台建立都由Peter一手包辦,目前他已錄製了40多個聲音檔案,並以100個為目標。錄製的聲音大概是15分鐘一段,這個長度剛好能讓人辨認出由聲音構成的事件,又不至於太長。在後期製作中,他只會執走一些低音(因為一般錄音器材會錄下較低沈的聲音),使之更接近人耳接收到的聲音。
Peter 喜歡採用一種隨意的方式去錄音,拿起錄音器材,在城市中隨意游走,尤其喜歡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憑聽覺去感受環境的聲音,當到達一個自己有感覺的地方,便停下來將聲音錄下。
有一次,Peter經過銅鑼灣東區走廊上的天橋,看見很多人在拍攝日落景色,他也在這裡記錄了當刻的聲音。橋下充滿了汽車聲,後面則是維多利亞公園的蟬鳴聲,互相構成了一幅活靈活現的聲音圖畫。他形容這段錄音是「聽得到的黃昏」。
另有一次,Peter 在深水埗福華街和北河街交界放置了錄音器材,開始錄音錄不到了3分鐘,面前便停泊了一輛炒栗子的車仔檔,開爐及炒栗子的聲音都被錄下了,為這次錄音帶來驚喜。在這段錄音中,他說可以聽到「暖」的感覺。
這些在不同角落、不同時間出現的城市聲音,構成了香港的特色,都被Peter記錄下來。
然而,有些錄音捕捉到的卻是時代的變更、城市的轉變。
在疫情期間, Peter到機場錄音,當其時只有一個處理外國長途機櫃位的行段開放,其他地方則一片死寂。錄音片段不是一片寂靜,便是充滿因各種原因移民他國,或送子女出國讀書的情景和對話,被觸動了的Peter也不禁潸然淚下。這幾段錄音,記錄了香港某個艱難時刻的離情別緒。
Peter喜歡記錄香港的街市,他表示,那些在街巿用地道廣東話叫賣的聲音,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最能代表香港這個地方。不少街市從戶外遷入到室內,空曠的叫賣聲,變了室內侷促的聲音,甚至記錄了從音響播放器中不斷播放出的宣傳錄音。從聲音感受時代變遷中新舊街市的對照,別有一番滋味。
有時聲音的記錄,也微妙地展現出城市中每個區域的規劃及空間的特色,這些都是視覺上不太容易察覺到的。
「在中環,所有物件都很密集,錄製的電車聲佔整體的聲音比例很少;相反,由於天水圍區的空間很大,輕鐵聲佔整體的聲音比例很大。」Peter以兩個不同區域錄製的電車和輕鐵聲作比較,讓人明白聲音與空間的關係。
「在中環你只會聽到汽車聲,在銅鑼灣你會聽到一片熱鬧,北角則四周都是人聲。」Peter 分享了他一次在電車上錄音的體會。
平日我們可能忽略存在於城市的各種聲音,透過Peter的記錄,不知你是否會尋找到一種熟悉的感覺?又或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城市?
最後附上幾則Peter錄製的聲音檔案的地點、時間及部分描述。
日期:2021年6月18日(黃昏)
描述(摘錄):於夏天黃昏時間錄製,可以聽見東區走廊的交通和維多利亞公園的蟬鳴混合而成的獨特聲景,和遊人、小孩在橋上拍照的愉快聲音。
日期:2022年3月22日(下午)
描述(摘錄):因疫情機場客運量大減,只餘下少量長途機登機櫃檯仍然運作,每日前往歐洲和英國航班的登機隊伍都是準備前往升學和移民的人,空氣中充滿離愁別緒的感覺。
日期:2022年7月28日(晚上)
描述(摘錄):錄音位置於深水埗地鐵站C2 出口外,聲音內容主要是來自兩邊各自推銷電視盒的攤檔,一左一右形成爭奪生意的狀態,其推銷用語非常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