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香港植物的尋找與相遇

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葉曉文十年前開始記錄香港原生植物至今。

04.2023 • Feature

採訪、攝影:Jonathan ╱撰文:周淑屏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葉曉文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之後投身出版,為刊物及教科書畫插畫,是畫家及寫作人,繪畫及文字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她熱愛大自然,以文字和畫作推動大眾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著作有《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尋花2》、《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城市森林中的花與牠》等七本,包括四本有關自然生態繪本類的散文,和關於自然界的小說、繪本和文學小說。

《尋花》收錄了五十種植物的資料,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香港杜鵑。

開始《尋花》

她從小至大也喜歡園藝,喜歡養魚和種植。唸中學的時候,她畫的多是花墟的品種,例如鳳仙花、菊花,後來才開始畫原生植物,有系統地去記錄香港的植物。在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同學多做編輯和記者,她卻在出版社畫插圖。她喜歡畫植物,愛唸詩詞歌賦,詩歌中有很多動植物名,令她有興趣將這些寫進文章裏,因此她寫了第一本關於香港植物的書《尋花》。書中收錄了50種植物,她花了一年多去寫這本書,2013年開始寫,在2014年的書展推出。
出版這本書的緣起是當時她要幫一本雜誌畫一系列的動植物畫,她畫了四十幅畫,雜誌出版後,出版社的高層看到,問她有沒有興趣寫散文,每篇800字,寫本地的動植物。香港有很多動植物圖鑑,但多是用科學角度去寫的,她唸中文系,是文科人,應有另一番體會,所以受到邀請。她寫的時候,除了畫植物的插圖,還要找許多資料——關於科學的、文學的資料。初開始畫的時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開心。

葉曉文選擇以水彩作畫,較能帶淡雅的感覺且有暈染效果。

尋花的過程

這本書出版以後,出版社常催促她再出書。這是一種傳播自然生態知識的媒介,關於自然生態知識的影片和相片資料比較多,畫過百張的動植物畫較少,她樂於從事這樣的工作。香港的山上有很多野生花,小花小草滿山遍野,例如大帽山有不同的生境品種,一個涼亭這麼大的地方已有二三十個品種,包括很多不同的植物。香港植物的種類這樣多,她是怎樣選擇的呢?

她選擇寫哪些植物的過程是這樣的——她會去行山,尋找開花的植物,大概會選擇二十種。首先會簡單地搜尋、挑選,她會優先介紹文學作品中提過的、在科學結構上比較罕有的、與中藥有關的去寫,特別喜歡一些香港命名植物,例如香港杜鵑、香港秋海棠。過程是首先去影相,之後挑選再研究。很多品種植物的樣子極其相似,要釐清所屬品種(她會選一些開花植物,因為看花的樣子較容易判斷所屬品種);定了品種之後,她會再深入地找資料,然後寫文章、畫插畫。

書內也列出常用的植物形態術語及分類,使讀者容易辨識。

寫作的風格

她的文字風格是比較像遊記的感覺,着重寫景。例如寫香港杜鵑,她會用文字來形容花有多大、葉的形狀,還會寫關於這種花的歷史(一位科學家在香港首先發現香港杜鵑品種,然後寫作論文,最後得到這種品種的命名權)。她還會寫有關文學上提到過杜鵑的詩詞歌賦。杜鵑的科學結構是花的頂部有一塊斑點,這本來是一種「物標」,用以引導昆蟲採花蜜。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一個這樣的淒美故事,一個皇帝失去了國家,懷念故國的時候,他的淚滴在花上,變成了紅色的斑點,這是杜鵑啼血的故事——她會將這些故事寫在文章中,增添文章的趣味。

葉曉文會將相關的詩詞歌賦寫進文章裏,讓人從文學的角度對該植物有多一重的認識。

她畫插畫的過程是這樣的 : 她會將花的前、後、葉底的照片、果實的照片盡量拍多一些,在花的結構上要表現得很清楚,大概要拍20張照片,之後要放大來看清楚再選。她主要用水彩畫的形式來畫,她指出傳統的植物畫多是水彩畫,水彩畫的形式會比較優雅,感覺淡雅且有暈染的效果。

真正的惜花、愛花

查考那些花屬於什麼種類,她會先翻《香港植物誌》,那是四本厚厚的書,還有「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資料十分齊備。她覺得要寫有感情的文章一定要親身觀察,才能完成與它相遇的過程。她會親自嗅嗅花的香味,會觸摸它們。例如香港鷹爪花,其實每朵花只有一片小葉那麼小,它是攀藤植物,開花時有香甜的氣味,就好像我們吃的吹波膠的甜味。它的樣子不起眼,香味卻很特別,形狀有趣,像夾公仔機的夾子。不親自觀察、觸摸,又怎能有感情地寫出它的特色 ?

葉曉文的Facebook專頁,分享了不少在香港尋找到的動植物。

在《尋花》這本書中,她寫過有關香港秋海棠,那是一種小株的草本植物,在香港的分佈較狹窄,只有零星的地方才有,不容易找到,一個山澗只有兩個群落,每個群落只有一個書包這麼大。她第一次去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後來在屯門石澗找到這種罕有植物。可是,她找到罕有植物也不會把準確的地點說出來,因為有些品種例如稀有品種的蘭花,會被肆意採摘。有人拍下它公之於世之後,就會「見光死」,因為傳開去後貪心的人會剷走它,它就不見了,成為一種被人為滅絕的狀態。所以她發現稀有品種的地點後要保持低調,不能公諸同好。

不尋常的經歷

在一次行大嶼山的歷程中,她看到一些蘭花,拍了照細看後,覺得不尋常。她本來十分熟悉蘭科植物,但之後在圖鑑上也找不到這種蘭花。幾經辛苦找到一篇論文是談論這種蘭花的,那是在一九七幾年的記錄,只有黑白相片和單線圖簡單記載這種花,之後無人再找到,以為已經滅絕了。她在找資料後確認應是這種品種的蘭花。她拍了很多相片交給嘉道理農場的蘭花專家,之後獲得專家認可,立刻跟她提供的地點去作記錄。這是一種令人驚喜的不尋常發現。她發現了這種在一九七幾年時已被認為滅絕了的植物,在50年後找到這種花並記錄了下來,意義深遠,她更因此認為有機會在未開發的地方找到以為已被滅絕的植物的蹤影。

在尋找的過程中,葉曉文曾在山澗遇到很驚險的一幕,但並沒有阻礙她繼續做記錄。

在尋找植物的過程中,她也曾遇上危險,到現在猶有餘悸。那是在大嶼山的藏龍石澗,那天天氣不好,她去行難度有四星級的石澗,「四星澗」意味着在最高的地方掉下來是會死的。她去行的時候開始有毛毛雨,石頭有些濕滑,但她勉強繼續行,到達無名瀑的時候就出事了。那裏「手腳位」不明顯,她一不小心滑了下來,下墮了一兩呎,幸好危急之際踏上石塊突出來的地方,才不再往下掉。當時如果掉下去有四層樓高,會令人粉身碎骨。那是最驚險的一次,同伴先行,聽到她叫了一聲,當時她受到驚嚇,在腦海中幻想多角度掉下去會死的情景。踏上石塊突出的地方後,驚魂甫定的她整整三分鐘也不敢動;回復鎮定後,才再踩上剛才讓她滑倒的濕滑石塊上再上山,那是人生中最難行的一步。經過這一次歷險之後,她小心很多,去到瀑布旁邊她會盡量避開。

大綠蛙相片及插畫對照,記錄在《尋牠》之內。

《尋花》之後

讀者很喜歡她畫的插畫,因為香港較少人畫植物,她笑說如果她的書中只是相片加文字,可能沒人買!畫這些插畫是她的愛好,很自然的事;她也喜歡寫這類文章,認為香港人比較少認識自然生態,有許多空間可以作介紹,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可以開心share。一些關於自然科學的書普通人難以看得明白,科學語言令人感到有距離,她會寫得平易一些,用文學的角度寫,補充人文資料,例如文學、中醫等,公眾會較容易接受。

繼《尋花》之後,葉曉文以《尋牠》為主題,用同樣方式記錄香港的野外動物。

寫了《尋花》之後,她開始寫《尋牠》,是關於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之後又寫一些關於昆蟲的。昆蟲的世界非常大,香港有240種蝴蝶、飛蛾有二千多種,令她覺得特別難寫,許多知識也要從頭學起。幸好她在這十年內認識了很多奇人異士,他們是對不同範疇有興趣的專家,為她提供了很大幫助,亦令她更有動力寫下去 。

葉曉文在書展中與讀者留影。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