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22 • Feature
採訪、撰文、攝影:Jonathan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7年10月的一個晚上,彭麗芳(Amy)剛從台灣旅行回港,走進家門的一刻,家人的情緒突然失控,對她不停指駡,她一直抑壓着的情緒也因此被牽動。Amy隨即再次收拾行裝,提着一個28吋的旅行喼,離開了這個家—Amy的家庭有家暴問題,為此她一直受到情緒困擾。
離開之後, Amy為尋找適合自己的居所,一年內搬家五次,過程中,她深切體會到香港租金的昂貴,居住的環境也有層出不窮的問題。不過,最讓她感到困擾的是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緒問題和獨居時遇到的各種恐懼。她後來得知自己患了甲狀腺亢進——一種甲狀腺荷爾蒙過多所導致的疾病,因而影響心跳和情緒,現在仍要食藥控制。
2018年秋,Amy以月租 $6,500租住一間有60年樓齡,面積只有170呎的大角咀劏房,結束一年的飄泊生活。雖說是劏房,但不需與人共用走廊,也有自己的廚廁,這裡為Amy提供了足夠的私人空間。但叫Amy真正喜歡這裡的原因,是睡房內一扇通往藍天的窗戶,迎來秋日和煦的陽光。她第一眼看見,便選定了這裡,繼而開始長達近五年的獨居劏房生活。
在別人眼中,劏房可能是一個不適切的居所,但Amy卻花了不少心思將它打造成自己理想的「家」,每天在這窩居愉快地生活。除了善用每呎空間,她還在客廳裡放置一部數碼鋼琴——彈鋼琴與聽音樂成為她治癒心靈的良藥。住在劏房的五年間,無論物品收納、家居清潔、門鎖更換、牆身翻新、各樣大小維修,以至對付討厭的蟑螂和小昆蟲,都得由她親手處理。她甚至要面對三間劏房共用一條渠所引起的污水倒灌問題,要聯繫其餘兩間劏房的住戶一起處理,折騰了整整三天。
一個人生活會感到寂寞,Amy也不例外,「搬出來的時候,初時我很怕寂寞,經常叫朋友出來飲嘢,不想靜下來,晚上也不肯睡。一個月有一、兩次情緒會突然崩潰。」為此,她開始看一行禪師的書,學習靜觀,以深呼吸控制紊亂的思緒,且學習獨處和如何接納自己、善待自己。
Amy將住劏房的生活點滴和自己的心路歷程,都寫進了她的第一本著作:《一個人住劏房:90後女生窩居之道》一書之內。書在去年十月出版,內容由如何選擇合適的劏房到實用的家居佈置,乃至情緒管理及女生獨居的注意事項都一一羅列。例如租劏房時不要揀開放式的,要揀一房的,這樣就可以省冷氣費;自己可以動手更換門鎖、修補牆身及油漆,可省回不少費用;定期為渠口注水可以防昆蟲入侵,以至因環境狹窄,如何在購買雪櫃還是洗衣機之間作出抉擇等等實際會遇上的問題,對於獨居於劏房的人而言,是非常實用的資訊。
為了收集讀者的意見,Amy特意開了一個IG戶口,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這讓她有很多機會與有類似經歷的人連結,也擴濶了她的眼界。
「透過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很多原本在我生命中可能沒有交集機會的朋友。」
「原來香港有很多住劏房的獨居女孩,也有很多人的家庭出現問題。曾有一個患有抑鬱症的女孩在情緒低落時找我,我幫她找到可讓她逗留的通宵營業Café,不讓她落單。」一班讀者漸漸變成了互相分享和支持的朋友,更吸引到不少媒體報道她的經歷。最近,她舉行了一次小型聚會,與讀者和朋友分享獨居劏房的苦與樂,是難得又愉快的經歷。
「獨居後,我發覺自己有自信咗。當初以為一個人沒辦法搞得掂,原來是可以的。從前我擔心不夠錢、怕黑、怕蟑螂,現在覺得很多憂慮都是不必的。」Amy經歷過以信用卡支付生活費的日子,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困境和情緒問題,她深信沒有狀況比從前更差,希望可以趁年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今年5月,Amy辭去了城大的工作以及其他兼職,專心寫一本小說,這是她十歲時已有的夢想,小說是關於一個女子與自己和家人和解的故事,也是關於自己的過去。
採訪前的一個月,Amy住了差不多五年的劏房出現兩次爆水喉,她決定離開大角咀,搬到南丫島居住,租金相若,但住的空間卻比從前大近一倍,露台正對着一大片樹林,抬頭即看見藍天。她在IG也分享了搬遷的過程和新居的生活,仍是一個人獨居,但已沒有寂寞的感覺,換來的是每天迎來發現新奇事物的興奮。與大自然連結,身體也變得健康了。
問她經歷了這段獨居的日子有什麼體會,她說:「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信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