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 — 在鬧市中販賣咖啡和獨處時光

因為想讓更多人體會獨處的好處,如是Sophia開了這間讓人獨處的咖啡店。

09.2022Feature

採訪、撰文:黃詩雅 ╱ 攝影:黃詩雅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銅鑼灣鬧市一隅,有一間只接待客人獨自到訪的咖啡店,不像其他裝潢精美的咖啡店,店主Sophia希望客人來到並不是打卡、與三五知己暢談,或者營營役役地工作,而是可以在這個空間獨處,聆聽內心的聲音,梳理和照顧自己的思緒和情感。

獨處的時間,可以喝一杯手調咖啡,也可以閱讀喜歡的書籍。

從傳播幸福到承載負能量

Sophia是一個年輕的女生,大學畢業後努力打工,在去年四月開設咖啡店「heart in place」。Sophia小時候就夢想擁有一間咖啡店,希望將快樂和幸福傳遞給身邊的人。隨着年紀漸長,她累積了更多人生經歷:家庭轉變、失戀、患情緒病、社會事件等,她分享道:「其中一個轉捩點是失戀,以前是愛情長跑,年少時已經開始拍拖,分開後便發覺自己不習慣一個人,但朋友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陪伴我,我發現自己似乎必須面對孤獨。」不同人生經歷交織在一起,令Sophia產生很大的絕望感,也不再像小時候充滿正能量,一方面她希望別人可以接納她的負能量,另一方面她也嘗試接受和理解別人的負能量。

獨處時,Sophia聆聽到更多內心聲音,並去摸索如何跟隨這些聲音調整生活步伐。後來她更養成獨處的習慣,有段時間她每日會花上三、四小時獨處。獨處時實際上會做甚麼?Sophia說:獨處時她通常甚麼都不做,容讓混亂的思緒浮上心頭,這些思緒就包括了平日忙碌中無暇處理的情緒和想法。對她而言,獨處是接觸自己感受的一段時間,「我可以表達很多個人想法,但假如你問及我的感受,我未必能即時回答,我需要時間沉澱一下。」

Sophia為客人沖調咖啡。

每個人都需要獨處

Sophia逐漸體會,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有勇氣直視內心,處理負面情緒。在她眼中,每個人都需要獨處,「見到身邊很多人不開心時,都是去尋找短暫的快樂,反而不太認真對待令他不開心的根源,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冷處理或忽略。」Sophia認為,有些事情若沒有及時處理,將來或會變成危機。

於是Sophia開始思考,到底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承載社會的負能量,「我自己都需要一個讓我獨處、可以接納我負面情緒的地方,但我在香港找不到,於是想到不如自己創造這個空間。」Sophia夢想中的咖啡店,就由一個傳播幸福快樂的地方,變成一個承載負能量的地方。於是她開了一間咖啡店,在社交平台上寫上「賣獨處時間的咖啡廳」,只接受客人單獨預約到訪,按逗留時間收費,收費包括了飲品和小吃,例如手沖咖啡、花茶、窩夫等,全部都是由Sophia親手製作。以逗留兩小時為例,就附送一杯飲品和一份小吃。除此以外,咖啡店亦歡迎客人自攜食物和飲品。

店鋪位於一幢唐樓頂層,推門而入,咖啡店與外面的喧鬧形成對比,兩側地台擺放了座墊和小茶几,陽光穿透玻璃窗照射着店內的植物。音樂、書本和文字充滿於整個空間,除了播放柔和的音樂,窗旁放置了一部鋼琴,客人到訪時可自由彈奏;Sophia亦擺放了不少村上春樹的作品,供客人獨處時閱讀,牆上兩個月亮的裝飾,也是取自村上《1Q84》的情節。咖啡店約有十個座位,分佈在店內不同地方,有些是窗旁的高枱,有些在靠牆的一隅,座位之間留有距離,讓客人有自己的空間。

玻璃窗旁放了裝飾品,窗外是喧鬧的銅鑼灣,與咖啡店恬靜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

獨處的客人們

到訪的客人有男有女,來自各行各業,大多數人來到這空間獨處時,都會選擇寫字或閱讀。除了簡單接待客人,Sophia亦會默默在旁觀察客人,有時候她留意到客人獨處後想找人分享,她便會主動上前與客人交流;有時客人臨離開咖啡店前,Sophia亦會主動將她的觀察告訴客人。

Sophia留意到,有不少客人會每個月甚至每周到訪,她就知道這些客人的生活不是只有工作。她見到有客人每星期都來看書,「他看書不是為工作需要,有時他會閱讀哲學類的書,就知道他是個對自己的思維有要求的人。」透過觀察和簡短的交流,她發現客人們都是重視生活的人,「他們不只是想生存,他們並不滿足於只是三餐溫飽,即使他們未必富有到能建立自己的理想生活,但至少願意花時間、精力思考自己想追求哪種生活。」

經營了一年多,Sophia都認得大部分客人,也曾和他們聊天,唯獨有一位客人,有一段時間都不願與Sophia說話,每次他離開時,臉上總是流露一絲不悅。Sophia因此懊惱:「是不是我做了甚麼令他感到不舒適?」然而過了一周,那位客人再次到訪,日子久了,那客人才願意開口跟Sophia分享一兩句感受,到後來那客人漸漸開放自己,能坦然分享內心感受和想法。Sophia這樣形容:「我覺得這段關係很珍貴,彼此的互信並不是建基於言語上的交流,而是大家都在這個空間,即使互不打擾,那份互信亦在無形之間建立了起來。」

咖啡店門外掛上「告示」,提醒客人獨處時要「溫柔」一點,亦希望客人離開時有更多勇氣面對生活。

除了本身已有獨處習慣的客人,Sophia更希望透過咖啡店讓那些不承認自己需要獨處的人嘗試獨處,可是,她並不習慣向人解釋腦海裡的概念或想法。經營咖啡店的這段日子,Sophia學懂了平衡取捨,「如果我堅持甚麼都不說,這些人就更難明白獨處的意義,所以我慢慢學懂溝通,就是用對方聽得明的語言去解釋自己的想法。」後來真的有沒有獨處習慣的客人,因在社交平台見到帖文被吸引而來,「他們最初見到會覺得頗有趣,但通常第一次來到,他們都會表示感到很不安、很奇怪,因為不知道獨處時要做甚麼,但可能有一些事物令他們喜歡這個空間,他們就會再次到訪。」Sophia如是說。

Sophia為heart in place開設社交帳號分享資訊,有客人沒有獨處習慣,在社交平台見到帖文被吸引而來。
有沒有獨處習慣的客人,在社交平台見到帖文被吸引 而來。

在縫隙中找方法

在香港經營一個空間非常昂貴,最初籌備時Sophia已抱着賺不了錢的心態,但眼見這段日子有不少客人願意花錢花時間到這裡享受獨處,即使獨處不是主流的概念,她仍想一生做這件事,「我不會執着以同一模式繼續下去,只要前題是不會變成一件商業化的事,我希望能保留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人情味推廣獨處。」

Sophia續說: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信念,但實踐時或會碰壁,然後就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堅持,她認為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她這樣勉勵自己和讀者:「因為現實世界不完美,當你遇到困難時,就在縫隙中找方法,使你的信念可以繼續下去。」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