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22 • Focus
採訪、撰文: Mak Mak ╱ 攝影: Mak Mak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2年年初,COVID-19新冠肺炎來到第五波,具廣泛傳染性的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讓人措手不及,影響所及長者入院及離世的人數大幅攀升,當中更有很多是住在院舍的長者。院舍同工堅守崗位的同時,還要避免受到病毒感染或將病毒傳染家人;而如何減低院友及員工的感染,維持院舍服務正常運作,就成為整個業界包括本機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在靜候黎明曙光的黑暗中摸索前行,我們不僅看見院舍同工付出無比韌力與愛心去維持服務,更看見機構管理層、不同服務單位、服務使用者、教會與社會人士的同心同行。
院舍護理人員與專業職系醫療人員在第五波疫情下工作的艱辛,從山景長者護理院院友劉瑞群婆婆的家屬向院舍道謝的說話可見一斑。「多謝院舍上下所有員工在疫情嚴竣的時候不怕危險,堅強勇敢,摸黑前行去照顧院舍內每一位長者,尤其是感染人士,刻苦地照顧他們,不分日夜。」
山景長者護理院的護理員丁偉明在年半前轉行入職院舍,其決定的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為了延續已離世太太的工作,親身感受太太生前能夠開心享受在院舍工作的原因。
縱然在疫情下入行,他並沒有多擔心自己的工作性質危險,反而因為看到一些院友在確診後體能下降而感到憂心,更自願在人手短缺時長期上夜班。他說:「長者在第五波疫情下是最傷的,見他們一日差過一日,很多事情做不到,我會諗點樣可以令他們開心些,在身邊支持他們。」
丁偉明本身在三月初時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住進機構安排的隔離營後,仍然心繫院舍長者,希望可以快些康復回到戰場跟同事一起「打仗」。他在三月中病毒測試呈陰性後不久即回到院舍上班,但對期間有幾個院友離世,感到十分難過。
山景長者護理院院長蘇小燕補充說,曾試過為一位發病的長者急召救護車後8小時也沒有車到,院舍當值護士有為他進行現場急救,家屬其後也趕及到醫院見長者最後一面,但他的離世仍讓護士感到十分痛心。
在山景護理院工作了14年的廖梅芳是隸屬其中一組的護理員,曾試過組內大部分同事都病倒了,只剩下她與另一位護理員「艱苦經營」。她說:「那時連餵飯送水也不夠人,但老人家缺水會脫水,發燒也會不舒服,唯有做得幾多得幾多。」
她坦言也有感到無助時,但個人的信念是不會放棄,加上同事之間能夠互相幫助,機構又有足夠的防疫裝備供應,並為有需要的同事安排住宿(包括在確診後的隔離住宿),這些都讓自己感覺不是孤軍作戰。
跟長者院舍一樣,康復服務殘疾人士院舍的狀況同樣是水深火熱,特別是要智障人士戴口罩、安排他們做檢測並不容易,為院舍防疫增添難度。二月底社區大爆發,本機構位於葵涌的天恩展能服務中心及宿舍的同工和學員相繼確診,至3月4日更出現全院學員確診,52名學員中只有1個留家及1個留醫的學員沒有「中招」。
張金鳳在2008年加入天恩展能服務成為保健員,她喜歡智障人士的簡單直接和純真,中學畢業後已開始服務智障人士的她,對於有那麼多學員在確診後發燒不適感同身受。她說:「記得有一晚返夜,樓上發燒區有學員發燒,樓下不發燒區又有學員嘔吐。」
由於人手嚴重不足,張金鳳不止一次試過當更24小時,因工作實在忙不過來又擔心感染家人,她和一些同事索性住進機構安排的住宿,服務大樓另一再培訓單位課室的「地鋪」、酒店及流浮山的隔離營,她都住過。
天恩展能服務院長陳佩珊,把前線同事寧願銷假也回來上班的心意和餵學員吃飯至滿頭大汗的情景都看在眼裡,她與一班同事齊上齊落,一起住進機構安排的酒店,也試過在自己的辦公室「打地鋪」。
她感到安慰的是同事的奮鬥獲得家屬的支持和欣賞。她說:「我同自己講無論如何也不可以倒下,否則便會陣腳大亂,特別是那時即使送院也要等上很久……,幸好我們獲家屬理解,欣賞同事有溝通,處理具透明度。」
回想那段全港院舍廣泛爆疫,公共醫療系統又未能充分支援的日子,陳佩珊和蘇小燕兩位院長均表示,那時候無論是衛生防護中心或社會福利署都欠缺明確指示,感恩的是機構管理層迅速安排跨部門支援、酒店和隔離營等住宿,令她對在前線打仗的同事可以有所交待。
蘇小燕又補充,當時院舍情況讓人感覺沉重又沒有出路,但欣慰的是「外面就算是『三工』也請不到人,這裡(山景院)卻沒有人要求加人工,也沒有人在疫情下辭職。」
本機構助理總幹事何顯明及長者服務總監吳志成衷心感謝前線同事願意在疫情下同心同行。吳志成說:「疫情下許多同事病倒,但仍然好勇敢堅守崗位,每天奮勇照顧老人家,感謝同事們的智慧、愛心和勇氣。」
一項服務出現危機,幸有其他服務的支援及教會作為後盾。
本機構心繫服務使用者的健康,員工的安全也是機構的重要考量,眼見院舍服務有愈來愈多前線的不同職系同工受到感染,管理團隊即時為同工籌謀疫情下的住宿,也着手評估不同服務可調動的人手以安排跨部門支援。
負責統籌今次應援的長者服務總監吳志成表示,經歷了前四波疫情的衝擊,在第五波未爆發前,各院舍服務已預演一旦爆疫,被原址隔離或撤離至政府隔離營的安排,更向葵涌天恩培訓及發展中心借用部分班房,作為職員臨時住宿,試過幾次安排院舍同事入住。只是,沒料到的是,第五波真的來臨時,會是以海嘯式爆發⋯⋯。
眼見疫情一路擴散,多間院舍的確診數字不斷上升,而社區狀況同樣水深火熱,公共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同事看着長者離世,生命在眼前逝去,感覺愈來愈吃力,甚至感到氣餒﹗
院舍同事害怕受到感染,更怕傳染他人或將病毒帶回家,於是機構不斷嘗試對外尋找合適住宿予未受感染的同事暫住,經多次嘗試終覓得荃灣一間酒店接受訂房,在二月底至三月中解決了部分同事的住宿問題。同一時間,有部分恩頤居及天恩展能服務未受感染的的同事就在天恩培訓及發展中心的班房「打地鋪」。
至於確診的同事,則在教會的支持下,入住元朗流浮山的榮真堂營地並進行隔離。位處郊外,空氣清新的榮真堂營地是個很好的隔離地點。但有了住的地方之後,物資供應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二月下旬的某天,青少年服務香港青年才藝學院項目主任黃耀基(肥基)收到上級的指示,機構很大機會會借用榮真堂位於流浮山的營地作隔離營,家住屯門的肥基隨即開車到營地視察,確認營地在物資和環境上能大致符合需要。
肥基說:「初時沒想過那麼快會有人入住,哪知道數天後便收到助理總幹事何顯明的通知,確認使用營地作為確診同事的隔離營。」於是肥基即日兩次開車到流浮山,為場地添置微波爐和雪櫃,購買飲用水及補給物品。肥基還記得那天是二月廿六日,當天晚上已有兩位山景長者護理院的同事入住。頭一、兩天入住的同工只能以杯麵「醫肚」,後來有屯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加入支援,為入住營地的同事每天送餐。跨部門跨服務的支援讓隔離的同事即使位處偏僻的地點,仍得到適時的照顧與支持,而肥基作為緊急支援同工,在營地早期運作時陸陸續續將血壓計、血氧機、空氣清新機等物資運送到營地。
肥基指出,機構來自多個部門的支援同工設有Whatsapp通訊群組,每一次有受感染同工要入營時,都會清楚指示同工入營的路徑及須注意的事項。他說:「我們給入營同事的信息就是,他們只須執拾基本個人物資,其他的我們(機構)會全力支持。」
肥基表示,感恩在整件事上看到跨部門合作,自己可以在當中協助一班確診同事,又可以了解多了其他服務的狀況,而青年才藝學院幾位有參與的年青學員也有所得着,他們在基金的支持下到清潔服務公司學習消毒抗菌塗層服務,有助日後的職志發展。
不少入住過榮真堂營地的院舍同工均稱讚營地清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與溫暖的陽光有助他們休養和好好休息。廖梅芳在那裡待了8天,她特別感謝肥基在入住營地後問候她「睡得好不好,住得慣不慣」,讓她感覺好溫暖。
信義會榮真堂執事部主席陳梅麗就表示,堂會從總會那裡得知社會服務部院舍同工住宿的需要後,即主動提出可開放流浮山的營地,希望透過這個地方為同工帶來平安,助他們康復後回家。
陳梅麗說:「大家都對能夠幫到手感到開心,更希望回應可表達到基督對人的愛,也見證了上帝的愛。」
隨着政府一度表示會進行全民強檢,機構原來使用的酒店在三月中也被徵用為防疫酒店,機構管理團隊隨即借用教會天恩堂地下的7間課託課室,並在青少年服務包括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青年職涯規劃及駐校社工同事的協力下,將課室環境改造成住房,7間房除了有床外,床邊小燈、衣架、窗簾及儲物櫃都一應俱全,一個星期後就連洗手間的熱水爐也安裝好,可以讓院舍同事在相對舒適的環境入住。曾經一度7間房都住滿了同事,康復服務葵盛宿舍、戒毒服務靈愛宿舍、長者服務恩海居及恩頤居的同事都是住客。
另一方面,機構亦有調動多個部門的人手跨部門支援院舍服務。長者服務總監吳志成感恩在院舍有多位同事確診、人力薄弱之際,有長者服務其他部門在人力上作出支援,包括借調沙田長者服務的後援同事到前線工作,又有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的專業及護理同事到院舍支援,當中更有支援同事在借調期間不幸確診。
陳佩珊和蘇小燕兩位院長也感謝其他部門的協助。蘇小燕表示,外援(其他長者服務同事)的參與可以做到「多雙眼、多雙手」,而陳佩珊就特別感激機構基層健康單位屯門地區康健中心在藥物上的支援。
撰文之時,第五波疫情下的感染和死亡數字已大幅放緩,不能排除新一波疫情有機會到來,但機構中不同部門、同工、服務使用者、教會與社會人士在剛過去的一段艱難時期的互助守望,已成為一段屬於大家的寶貴同行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