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服侍 – 可持續 Sustainable

11.2020Service

曾浩賢博士

2000年9月,各國領袖在聯合國舉行的一個高峰會上,制定了八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旨在於2000至2015年間,各國能就這八個關於極端貧窮、愛滋病傳播、兒童及婦女權益等問題共同努力。十五年過去,有關檢討結果是令人鼓舞的,例如全球生活在極端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由1990年的十九億下降至2015年的八億三千六百萬;另在發展中國家中能入讀小學的人口比例,亦由2000年的83%增加至2015年的91%等等(詳情可參閱:https://www.un.org/millenniumgoals/)。本着這鼓舞的成績,聯合國各成員在2015年再次制定往後十五年的發展目標,並由八個增至十七個,稱它們為「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詳情可參閱: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而從MDGs至SDGs,我們不難發現當中有理念上的轉變,亦可以說是進步,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便是強調了「可持續Sustainable」這理念。

要改善問題有不同方法。要留意的是,有些方法雖然能在短期內帶來果效,但長遠而言是「好心做壞事」。以改善貧窮問題為例,若我們為提升貧困地區人士收入而在當地只顧發展工業或旅遊業,輕忽了環境保護,長遠便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問題。這其實亦是實踐MDGs時得到的經驗和反省。因此,SDGs提示各國在進行改善時也要考慮其可持續性。當然,這提示不單適用於國際層面,也適用於每個地區內的社會服務機構,以至每一個願意為「改善」而努力的人。

對於要履行社關服侍(Diakonia)使命的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堂會和基督徒而言,「可持續Sustainable」也是我們要注意的事情。不是問我們的服務能否有資源去「可持續」,而是要問這些服務有沒有「好心做壞事」?我們如何才能讓改變有着更長久的果效呢?當然,基督信仰對人和世間問題的理解,會指導我們如何思考這兩條問題。例如,我們會在服務中強調全人關懷(Holistic Care)的重要性。為甚麼?一方面是理解到人的需要不會是片面的,而是由身、心、社、職、靈等不同層面結合而成的整體。另一方面,我們明白到世間有很多問題都是人為的,是自己或他者犯錯交織而成的惡果。因着貪念、自私、驕傲等,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為世界和他者帶來了傷害。而要改變這一根源性的問題,基督信仰告訴我們要整全地關懷每一個人,至令他們的生命能夠一步一步地從「多顧念自己的生命」轉化至「多考慮他者的生命」(如用基督教的用語,便是「愛人如己的生命」)。而這種轉化,便能長久一些地為問題的根源帶來改善。因此,教會的服務必然是有着靈性關懷的向度,不是(亦不應是)為着教會人數增長,而是基於這是人生命中很重要的需要,也是解開世間問題和苦難的一個重要元素。

 

作者:曾浩賢博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社關服侍學、實用神學)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