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重義╱何重恩

11.2020Column

「疫」來順受

相信沒有人能預計到這一年來的社會變化;社會運動、新型肺炎都深深影響每一個香港人。生命因疫症受到威脅、經濟活動備受疫控的嚴重打擊,社會服務同樣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義工朋友跟我打趣說:「連義工都失業了。」在疫情下,義工工作需求應該大增,然而供應受制於安全考慮,帶來前所未有的失衡情況。了解過不少義工的心態,在疫情初期,義工團隊眾志成城,派物資、探訪長者等活動不難召集人手。義工朋友們對自身安全的憂慮也不算大,只要做足防禦措施,戴個口罩就可開工。但疫情反覆,抗疫疲勞已蔓延到義工行列,加上第三波疫情大舉入侵長者院舍,對長者服務的安排,就形成了更高的難度。

疫情中,長者困在家中,遵照安全指引不上茶樓、不上街,長者中心的活動大部分都被取消,驟然改變了他/她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獨居及雙老戶。長者朋友健康狀況本來已不及年輕人,即使沒有傳染病,長期病患的情況都足以令長者們擔心,現在天天看急升的染疫數字,又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動,實在很不理想。

社會服務單位也很無助,每天都在觀望,長者中心無法開放,只能嘗試做到戶探訪、電話慰問,但這些工作也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特別是有規模的服務機構,凡事要跟隨指引,如社署的官方指引、法例上的指引、私隱條例等……。這些我都明白,但如何取得平衡,以服務為先配合可行的安全措施,似乎是當下急需突破的方向。

所謂特事特辦、拆牆鬆綁不應只是口號式呼籲,更應實實在在落實到服務行為上。機構的領導人需要更多的智慧把四平八穩的規矩,以更有創意的方法去執行,如擔心私隱外洩,可否要求參與的義工都簽一份承諾書,在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補充條例上不預期的需求,這就是特事特辦的具體表達。

如果我們一成不變地面對疫情,不單是長者服務,其他的服務對象,相信都無法等到疫情受控就已經崩潰了。同樣,向服務機構提供資源的負責單位及人士,也要多一點體恤,現今世代對任何事物都追求量化和機械式的核數,對社會服務已帶來很大的困擾,疫症當前,還在不斷追數加量,又是另一個極端。量度及評價社會服務的成效從不容易,正常環境下,根據協議的方案走沒問題,但疫症下如何履行承諾是艱鉅的任務,奉勸身居要職的朋友不要以己度人,要完成一個項目,有太多主觀及客觀的事情要兼顧,但願社會能和衷共濟,在義工無私的奉獻下,社會服務界相信一定能渡過難關。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何重恩
資深傳媒人、第四屆香港傑出義工、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委員、義工服務推廣及宣傳小組召集人、路進會副主席、香港傑出義工會執委。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