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重義╱何重恩

08.2020Column

家庭義工

是上天的恩典讓我在義工路途上從不孤寂。相熟的朋友都知道我和太太常一起去做義工,這就是近年我們推廣家庭義工概念的一種實踐。我明白上天給我在義工路上有伴,並不是必然的現實。現實是很多家庭,都難以達成共識,有同一志趣去參與同一的活動,尤其是做義工。

可能我家的結構比較簡單,只有我和太太兩口子,在溝通和協調時間上都較容易。但和大家的經驗沒太大分別,要讓另一半接受一種highly committed 的義務工作,心裡總會問:為什麼?為什麼有時間不休息多一會?有時間不約朋友吃喝玩樂?當你越投入的同時,你的問題會越大,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花那麼多心力去做義工,卻疏忽了自己賺錢的那份工?為什麼放大假去做義工不去旅遊?在大節時寧願去服侍人而不是自己的家人?可能你會覺得我說得比較誇張,但義工精神與信仰無異,資深義工會告訴你,義工精神已恍如信仰烙印在他們的心,所以也有朋友說做義工會上癮,都是這種無形的動力驅使。

太太與我不一樣,不是從小就有機會加入義工行列,反而在工作上陸續接觸到不同的社福團體,後來也經常為公司設計不同的CSR Program。所以,嚴格上她是以公私雙重身分開始加入義工行列。

從我太太的經驗讓我明白,做義工雖說是一種無償的付出,但要成功把一個義工牢牢扣緊,是需要有誘因的。相信談到這裡,會有一些義工和社福界朋友感到不舒服。事實上,有些朋友是從開始那天起,無需任何誘因,畢生以義工為己任。如果這種高尚情操能全民擁有,相信世界真的會變得很 美好……

「好心有好報」這傳統的價值觀,就是最簡單而又廣泛為人接受的所謂誘因。我也是以這種常人心態去解釋上面的眾多「為什麼」,當我們無償付出時,都是因為希望好心有好報吧!

在家庭義工的組織過程中,我個人認為不應用大義凜然的理論去解釋為什麼。尤其是對子女,幸好現代年青人主動做義工的情況明顯有增加,在推動家庭義工這概念上,反而要靠年青人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何重恩
資深傳媒人、第四屆香港傑出義工、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委員、義工服務推廣及宣傳小組召集人、路進會副主席、香港傑出義工會執委。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