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服侍 – 察覺不到 vs 愛心疲勞

08.2020Service

曾浩賢博士

為何有些人會對社會或世界上的受苦者無動於衷,不去伸出援手?原因有很多,而其中兩個是:「察覺不到」和「愛心疲勞」。

「察覺不到」的意思是指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社會和世界上哪裏有受苦者,也不會知道他們正面對着甚麼困難。這樣,他們自然不會有甚麼感動和行動。因此,不少社福機構和國際援助組織會透過媒體報道、參與體驗等方法來讓更多人「察覺得到」。在今時今日媒體資訊發達的時代,人因為「察覺不到」而沒有回應的機會其實相當低,除非我們是「刻意地察覺不到」。這就好像如果我們察覺不到在香港生活的窮人,往往是因為我們不太讓自己留意到每天所經過的地方,總有那些正在執拾紙皮,拉着一大串發泡膠箱的公公和婆婆。當然,「刻意地察覺不到」,有時是因為「愛心疲勞」。

「愛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可以說是「察覺不到」的相反。不是我們接收不到有關信息,而是收得太多,面對得太多,以至內心對這些問題感到麻木,又或是想讓自己的心留在安舒區中休息,於是便失去了那份感動,也不想去行動。估計對於那些任職於要經常服務受苦者的行業的人士來說(如醫護、社工等),「愛心疲勞」是一種不陌生的經驗,至少筆者在昔日任職社工時,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其實,有這感覺並非不正常的事,畢竟人的愛心都會因着對不同人、不同處境而有限制。再者,傾向遠離苦難亦可謂人之常情。不過,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麻木和對人失去愛心的人。無論自己或是以前的一些同事,都曾因為處於「愛心疲勞」這種狀態而感到矛盾和歉疚,會質問自己:「為何會這樣呢?為何如此沒有愛心呢?」

基督教社關服侍(Diakonia)要關注的對象是人,但要留意的是,這不單是關注那些面對需要和困苦的人,也應包括那些參與服侍的人。要明白到參與服侍的人都只是人,有其個人和處境上的限制,亦有機會出現「愛心疲勞」的狀態。因此,作為服侍者或服侍的機構,我們不宜對自己或他人有着過高的要求,要適度地讓心靈有安靜和休息的時間。當然,如果走向了另外一端,就是長時間「刻意地察覺不到」,那我們就需要作出生命的反省,重尋那份感動和服侍的熱誠。若要再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多說兩句,就是愛心都是上帝的禮物,我們可以祈求上帝賜予我們更大和更深的愛。就好像世界宣明會創辦人皮爾斯(Robert Pierce)曾禱告說:「讓那些叫神心碎的事情,也叫我心碎」(“Let my heart be broken by the things that break the heart of God.”)。

作者:曾浩賢博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社關服侍學、實用神學)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