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奇 — 為學生引路,為教師發聲 2020-08-24 belief 陳一奇受中學老師的啟蒙,立志於母校任教,圖為他與學生在校內的合照。 08.2020 • Feature 採訪、撰文:周淑屏╱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陳一奇,中學中國語文、文學科教師、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香港教育同行陣線過渡理事。 恩師 陳一奇現在於一間中學教授高中的中文及文學科,任教的學校是他的母校。他說:一直有和母校的老師保持聯絡,而回母校任教也一直是他的志願。在母校的七年中學生活中,他受到老師的影響很大,令他想繼承老師的教導,指引學生怎樣做一個無愧的「好人」。 對他影響至鉅的,是中六、中七時教他中文的蘇老師,蘇老師一直堅持要教學生「六四」的歷史,她的教學質素好不在話下,更會關懷學生,對學生有深入瞭解,在學生的成長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及後,蘇老師因癌症逝世,令陳一奇在痛心之餘,為人師的心志也更堅決。回想蘇老師教導他的點滴,他說自己中文科的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在某一次測驗中,他沒有認真溫習,只靠一點小聰明和「吃老本」過關,成績雖然仍是頭幾名,但還是給蘇老師罵了一頓,因為蘇老師知道他沒有認真溫習,訓示他分數不是最重要,重要是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成績背後的因素更重要。嚴師出高徒,陳一奇成為老師之後,亦致力於教導學生追求分數之外更重要的東西。 陳一奇讀港大時參加了校內劇社,從此醉心戲劇,圖為他過往演出的劇照。 保護 秉承師訓,陳一奇成為教師之後,致力於在教授知識之餘,亦教導學生待人處事。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人生是關於選擇的遊戲,懂得如何面對困難,負起自己的責任,在跌跌碰碰中成長,成為一個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人,比學業成績好更重要。他指出,現在網上的資訊發達,人們獲得知識很容易,知識愈來愈便宜,根本不需要有老師。如果老師只是傳授知識,存在價值會很低。學校的價值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教師的角色是「學習促進者」,為學生篩選知識,促進他們學習,不只要學習學科知識,更要學習人生各方面的知識。現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他認為學校應該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成為一個保護網去讓學生作出各種嘗試,放手讓他們去追尋,而教師只是作為引導他們追尋理想的角色。 陳一奇在中學兼任戲劇導師,見證學生因學習戲劇而成長,圖為他與參加中文戲劇學會的學生合照。 痛心 面對現在學生遭遇的種種困境,陳一奇痛心於一些成年人怎會忍心傷害年青一代,痛心之餘,更多是無奈。他指出,老師的責任是保護學生,他會對學生說抗爭活動有危險,但總不能拉着他們不准他們去,學生要有個人的選擇,不受老師的侷侑。他說:不會有老師會叫學生去做危險的事,至今他沒有學生因抗爭活動受傷、被拘,但看到他校的學生有這樣的遭遇,他感到痛心。前陣子因為疫情,教育局就文憑試的考試時間三番四次作出改動,亦令他感到憤怒又無奈。他不是因為當局更改考試的時間而憤怒,而是認為到了二月尾當局也沒作出決定,卻在臨考前6日才宣佈推遲一個月舉行,令考生無所適從。他指出考生花了這麼多時間準備文憑試,正是如箭在弦,但就因為當局不適當的舉動而受影響。他說: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怎能令學生不泄氣! 港台《鏗鏘集》亦有報道陳一奇如何為學生送上筆記和心思。 作為文憑試考生的老師,陳一奇在網上授課、和學生傾談之餘,又會親自駕車送筆記給學生,更用每個學生的名字作詩句,因應學生的性格、稟賦對他們作出鼓勵。他說:學生心中有太多積怨與鬱結,除了對政局問題常與家人看法不一致之外,因為不能上學又不能向老師、同學傾訴,加上沉重的考試壓力,很容易被壓垮。作為老師,他唯有多聽他們傾訴,多作鼓勵,因此他駕車親身為學生送上筆記,就是想和學生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關懷。他分析說其實對語文有興趣的學生不多,只希望自己的熱誠能夠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疫情期間,陳一奇會親自駕車送筆記給學生,更用每個學生的名字作詩句,因應學生的性格、稟賦對他們作出鼓勵。 發聲 最近,陳一奇參與籌組教育界工會,成為香港教育同行陣線的外務副主席,他認為教育界要多點聲音,教師要多點為業界發聲,也需要守護學生,例如之前文憑試中國歷史科的試題風波,對考生十分不公,且干預教育專業,這種干預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他指出教師群體原本較「斯文」,他們是一班讀書人,其中有些只純粹想做好傳授知識、教好學生的事。然而,面對種種干預及壓力,教師苦無渠道表達,由之前的教師集會,遊行,在橫風橫雨之下仍有兩萬教師出席,就可知道他們的憤慨。作為工會的籌委、理事,其實他本來亦不懂怎樣搞工會,不懂甚麼政治手腕;負責外務的他,對於面對記者、公眾, 起初也茫無頭緒。工會在去年11月籌組,到今年2月成立,但就遇上了疫情,令他們難以接觸會員,許多老師也未能完成入會手續,有些更未必知道工會的成立。面對種種困難,陳一奇唯有讓自己沉澱思考,堅守良知,本着初衷,是其是,非其非。他說:黎明前是最黑暗的,逆境不是一時三刻能夠改變,希望同工和學生都能明辨是非,堅守信念。 2019年,喜愛戲劇的陳一奇於香港演藝學院完成藝術碩士課程(主修戲劇教育),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底線 陳一奇讀港大時參加了校內劇社,從此醉心戲劇,之後更在演藝學院讀戲劇藝術碩士,主修戲劇教育。他在任教的中學中亦兼任戲劇導師多年,見證學生因學習戲劇而變得更有自信,在戲劇中找到自我,藉此發光發亮。對於教育和藝術現在也受到打壓,他如何面對?他說:這是目前的大潮流、大環境,前景一定是灰暗、悲觀的,唯有抱着「話劇做得一套得一套」的心態去做。他的學生對前景亦感到很灰,常會問:讀完大學之後能做甚麼?將來出來社會又會成為怎樣的人?在教育和藝術領域中,其實一直飽受欺凌與情緒勒索,他指出生活還要繼續,要相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作為教師,他不願看到任何人流血,只要「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在可努力的範圍內作出努力,在可行的環境中發揮最好,付出更多,這是他的選擇,亦是他希望以身作則勗勉學生的信念。 穿着演藝畢業袍的陳一奇於校內與學生合照。 返回頂部 Share 前路守護學生戲劇教育發聲 其他文章 沈旭暉 — 重奪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閱讀更多 黃國基 — 資深社工的人生下半場 閱讀更多 梁柏堅 — 讓青少年看到身邊的群體 閱讀更多 譚進希 — 走自己想走的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