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出香港╱周淑屏

11.2021Column

是拜拜不是BYE BYE

初來高雄,實在對這裡的民間信仰歎為觀止。每隔一兩星期就有鄰居在樓下燒金紙,被濃煙燻得要馬上關上全屋的窗。樓下的阿嬤說 : 「沒甚麼的,是拜拜啦,祈求一家平安。」拜拜(不是BYE BYE)是民間信仰在初一、十五、各種節日、神誕的祭祀活動,街道上幾乎每一店鋪外都見到擺滿各式祭品及燃燒金紙的熊熊烈火。

村口的廟宇常演出木偶戲,初來時晚上興致勃勃的去看,但覺奇怪怎麼沒其他人看呢?廟裡跑出來一個人壓低聲線說:「因為不是給人看的!」之後,各種神祗的遶境活動,巨形神靈公仔通街跑,大鑼大鼓喧聲震天,成千上萬信眾為之狂熱的景象,令人大開眼界,不得不認真認識一下這些民間信仰活動。

話說從前閩、粵地區移民渡海來台時,多會迎請海神或故鄉地方神祇供奉。由於移民渡海需面對莫測的天氣變化,到台後又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更常與台灣原住民族爭奪資源而危及生命財產,於是,各種原居地的神祇成了移民的心靈寄託。除了地方守護神外,還奉祀不同職業的保護神,更有道教與佛教、儒教摻合,逐漸變成多神的「民間信仰」,信奉的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觀音菩薩、天上聖母(媽祖)、關聖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等逾百種五花八門的神祗。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2019年台灣地區的宗教建築總計為15,175, 佛道寺廟達12,279,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是華人世界宗教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 統計顯示,台灣民間信仰比例約達45%,佛教則以21%的比例居次,基督教約6%,可見是以多神的民間信仰為主要。

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有強大的影響力,各地由年頭到年尾也有不同的神明祭典活動,熱鬧者更可達兩三天甚至更久,其中「三月瘋媽祖」最具代表性,尤其每年4月大甲鎮瀾宮的遶境,更是國際公認的世界三大宗教活動。

以2012年為例,當年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9天8夜的行程,信徒參與人數破120萬人,進香路線全長三百多公里,以平均每人消費約2,000元算,再加上香油錢等,粗略估計整體經濟產值超過台幣40億元,幾乎是當年當月全台經濟產值的千分之三點五。此外,祭祀神祗燒金紙習俗源遠流長,台灣一年約燒26萬至28萬公噸金紙,其經濟規模超過台幣131億元,並產生超過22.5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影響人體呼吸系統健康甚大。

台灣人重視環保與民生,但每隔一兩星期有人燒金紙就得關窗;遶境活動雖然熱鬧,但也常被民眾投訴阻塞交通、夜間被巨大的嘈雜聲滋擾。初移居台灣的人,實在要好好認識和適應這些民俗活動。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周淑屏
香港人,現居於高雄。文字工作者,從事寫作教學工作,已出版逾120本作品,兩度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
 
其他文章